作为基督徒,我们常常把这个世俗的世界视为神不喜悦的地上之城:它充满罪恶、争斗与不公,它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信仰似乎格格不入。在这样的偏见中,我们很难为这片土地祷告,甚至可能怀着拒绝、批判和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城市。我们习惯于盼望“更理想”的信徒多的地方,甚至是有着信仰背景的国家,而忽略了神让我们居住的国家和城市。
教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部分,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作为人口流入之地的教会,很多教会成员都是外地人,所以也同样面临着外地信徒本地化、当地化的问题。那外地信徒“当地化”,又存在什么样的挑战,或者说当地教会又要扫清什么样的障碍呢?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并不建议教会随意地解雇一位牧者。对该同工来说,这势必会对他日后在其它教会的侍奉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教会来说,也可能引发信徒对教会管理方式的质疑,甚至导致部分信徒因情感认同偏差而选择离开。这种不稳定因素若处理不当,会削弱教会的凝聚力,影响圣工的正常开展。
那束光,从未改变,也从未熄灭。它穿越岁月的尘埃,依旧温柔而坚定地照耀着。无论我们行在何方,陷于何境,它都在那里,等待着再次温暖我们或许已然冷却的心,再次点燃我们或许已然黯淡的灵。愿我们都能在这光中行走,如同起初一样。
1879年的福建岩兜教案,是一场由文化习俗和经济利益冲突引发,最终在外交干涉下得以解决的地方性民教冲突。它是理解晚清社会内部撕裂与外部压迫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一个重要案例。
10月24日至28日,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简称世基联)第六届信仰与教制世界大会在埃及瓦迪艾尔纳特伦举行,主题为“现在可见的合一何去何从?”本期“今日教会”第一个栏目汇总了数篇关于此次大会的报道,供读者了解大会信息。
10月24日至28日,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简称世基联)第六届信仰与教制世界大会在埃及瓦迪艾尔纳特伦举行,主题为“现在可见的合一何去何从?”本期“今日教会”第一个栏目汇总了数篇关于此次大会的报道,供读者了解大会信息。
教牧同工的服侍,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教会的真实光影。“观察与亲历”栏目的故事,不仅讲述个体的经历,更映照着今日教会的处境——从城市到乡镇,从传统到转型,从孤独的坚守到群体的更新,每一条服侍的路上,都有挣扎、等待与恩典。
丰富的网络属灵资源给信徒带来了便利,却也让人心容易漂泊。地方教会或许平凡,却承载着神对祂儿女的心意——在这里,信徒学习委身,恢复敬拜的圣洁,彼此守望,共同成长。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资源与选择,而是回到家园般的教会,在那里扎根,在那里更新。本期“今日教会”前两个栏目选取的文章为您展现本地教会的宝贵之处,而我们作为信徒,参与和委身本地教会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