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无法离开的伴侣。而不少弟兄姐妹也在使用AI进行工作、生活、娱乐。那么面对这样的时代,以下几位肢体又是如何看待的?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科技概念,而是逐渐走进教堂的日常。它如何辅助信徒研读经文、服务社群,又如何在科技与信仰的平衡中找到位置?我们对话了三位不同身份的信徒,听他们讲述与AI共处的信仰实践。
李弟兄,对于AI是带着对工具的理性接纳。他习惯在小组分享前,用AI整理某段经文的不同译本对比,比如解读《罗马书》8章时,AI能快速列出和合本、现代中文译本、NIV版的关键差异,还会标注学者对预定、得着荣耀等关键词的不同释经视角,帮他更全面地理解经文背景。
只是李弟兄却认为,AI虽然方便,但只能提供资料,不能替代祷告与默想。每次用AI整理完信息。他都会关掉设备,在祷告中安静等候,让圣灵带领我筛选出与教会当下需求契合的内容。 对他而言,AI不是查经讲道的创作者,而是帮助他更深入理解的工具。因此人可以使用AI,但不能被其辖制。
张姐妹是教会从事关怀的重要同工。她经常要对接二十多位需要帮助的信徒,从独居老人的日常问候到患病弟兄的祷告需求。她说“以前最怕错过关键信息,比如哪位老人需要代购药品,哪位姐妹刚经历失业需要安慰,记在本子上常容易遗漏。”直到半年前,她开始用AI辅助管理关怀清单。
“我会把每位信徒的需求、关怀记录输入AI,它能自动生成每日提醒。更贴心的是,AI还能根据对话内容分析情绪——上次和一位刚失去亲人的姐妹聊天后,我把对话记录发给AI,它提示‘对方多次提到孤单,建议后续增加陪伴频率,这让我能更精准地回应她的需求。”
但张姐妹指出,AI的提醒永远替代不了人的温度。“每次打电话前,我从不会照读AI生成的话术,而是先祷告,让自己带着真诚的关心去倾听。有次AI提醒我给一位抑郁的姐妹发鼓励信息,我没有用AI写好的文案,而是分享了自己曾经历低谷时的经文亮光。而这让对方感受到关怀。”
陈弟兄是青契的同工,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泡在短视频、游戏里,用传统的查经方式很难吸引他们。”一直在寻找让真理贴近年轻人的方法,AI成了他的创意搭档。
他会用AI将圣经故事改编成互动剧本,“比如讲大卫与歌利亚,AI能帮我设计出对话场景,还能生成不同的剧情分支。让年轻人选择‘大卫当时会说什么’‘如果是你,会如何面对巨人’,再结合经文引导他们思考信心的力量。”
陈弟兄始终保持着警醒,“我会严格审核AI生成的内容,确保每一句都符合圣经真理,绝不允许为了趣味性牺牲教义的准确性。有次AI为浪子回头的故事设计了一个偏离主题的结局,我立刻修改,并重申‘天父的接纳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带着悔改的恩典’。”在他看来,AI是帮助年轻人看见真理的窗口,而不是改变真理本质的工具。
从以上几位肢体分享看,AI却是极大提升了弟兄姐妹侍奉的效率,但其仍无法替代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人才是接收上主启示的根本管道,这是AI无法替代的。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福建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