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哈尔滨》海报
10月21日,第46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提名名单公布,韩国电影《哈尔滨》一举收获八项提名,其中主演玄彬凭借对朝鲜独立运动家安重根的精彩演绎,入围最佳男主角奖。这部由禹民镐执导的历史谍报大片,将观众带回到二十世纪初的满洲雪原,在凛冽的寒风中,讲述了一段关于信念、牺牲的壮举。
《哈尔滨》以1909年朝鲜独立运动家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真实历史为框架,描绘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一群热血志士为民族独立所进行的艰苦斗争。玄彬饰演的安重根在北部与日军作战取胜后,因遵循国际法准则,释放日本战俘而导致战友牺牲,从此背负着深重的愧疚。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与决心,他毅然踏上前往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的征途。
信仰的种子
电影中有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安重根面对被俘的日军少将,得知对方有两个儿子后,选择违背众人意愿释放了这名战俘。他平静而坚定地告诉激进的同伴,“如果我们要杀死所有日本人,最终我们也必将死于日本人的刀枪下。”这一刻,我们看到的既是一位独立运动领袖,也是一个在信仰诫命与暴力抗争间挣扎的信徒。
安重根出生于黄海道海州的一个儒家士大夫家庭,16岁时与父亲一同受洗成为天主教徒,取圣名“多默”。这一信仰选择在当时的朝鲜社会颇具深意,基督教是一种信仰,也成了接触西方现代思想与价值的通道。安重根曾经创办两所学校,把教育青年视为自己的使命,用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信仰所孕育的社会担当。电影通过数个细腻有力的场景,让观众看到信仰如何塑造安重根的抗争理念与行为方式。当他面对敌人表现出出人意料的怜悯,当他决定承担刺杀任务时的内心挣扎,这些透露出一个信徒在民族大义与信仰诫命之间的艰难求索。
值得注意的是,安重根的信仰没有简单地与他的独立运动者身份并存,它深刻地影响了他对抗争的理解与实践。安重根没有盲目地仇恨所有日本人,而是将矛头指向殖民统治的核心人物。在他的未竟之作《东洋和平论》中,他提出的不单单是民族独立,还包括基于正义与和平的东亚新秩序构想。这样的超越单纯民族主义的视野,是受到了基督教社会理念的影响。
信念与暴力的两难
电影中,安重根与战友们的冲突既源于战略分歧,也来自价值观的根本差异。当其他独立军成员主张以暴制暴的时候,安重根坚持区分战斗与屠杀,这样的立场使他在组织中陷入孤立,也让他的形象变得丰满而复杂。禹民镐导演没有刻意美化或神化这位民族英雄,他通过信仰的维度,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持守自我的人格形象。
《哈尔滨》的叙事深入个人层面,也触及了殖民地处境下宗教与民族主义的复杂关系。当时的韩国天主教会处于微妙的位置,一方面传播普世的爱与和平理念,另一方面又无法对殖民压迫视而不见。这样的张力在安重根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又是一个准备以暴力手段争取民族解放的战士。电影没有回避这一矛盾,而是通过安重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诚实展现了信仰在极端处境下的真实考验。
在影片的中段,安重根与李栋旭饰演的李昌燮之间有一段对话。李昌燮代表的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认为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安重根坚持抗争也应有其道德边界。这样的道德困境不仅属于1909年的哈尔滨车站,也回荡在每一个面临正义与暴力抉择的历史现场。
拿起灯火,在黑暗里前行
历史记载,安重根在刺杀伊藤博文后被日本当局判处死刑。在狱中,他写下了《东洋和平论》的部分内容,并多次表达了对韩国独立的坚定信念。就义前,他留下了“大韩独立万岁”的遗言,终年仅31岁。据史料记载,他在临终时刻依然保持着信仰,将自我的牺牲视为一种为更高价值奉献的举动。
电影对这一历史结局的处理颇具深意。它没有渲染安重根的牺牲,而是通过他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强调信仰与理念的延续。在影片的结尾,安重根站在冰天雪地里,风雪袭面,冷意围裹,画外音缓缓念出安重根的话,“天色会越来越暗,风也会越来越大,早点亮灯火,人们会聚过来,都聚过来以后,我们会拿着灯火一起走过去,即便遇到什么样的逆境,也绝对不能停下,今年起不来那就明年再谋划,就算是明年,后年,十年,一百年,一定会在恢复大韩国独立军之后,才会停止。这样一步步向前爬,向前跑,快速向前慢速向前,提前准备后事,把一切准备好,一定能完成想要实现的目标。我们不能放弃要一直向前,直到那天的到来,会拿起灯火,在黑暗里前行。”这一处理超越了单纯的民族主义叙事,将主人的精神挣扎提升到了存在与信仰的高度。
安重根的故事也引发了关于宗教与暴力关系的深刻思考。当时的天主教会并未完全认可他的行为,甚至有记载称韩国教区主教不允许为他施行临终圣事,认为他犯下杀人罪而未表现出悔改。这样的历史复杂性使安重根的形象真实而富有张力。他是一个在极端处境下做出艰难选择的普通人,他的选择或许存在道德争议,他的真诚与牺牲却值得尊重。
暴力形式下的和平渴望
今天的观众,回望那个雪中的哈尔滨,或许会思考,在我们的时代,信仰如何影响我们对正义与和平的追求?世上的挑战大同小异,我们的选择千差万别。导演通过电影引导观众思考,在对抗不公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保持自我的道德完整?《哈尔滨》通过安重根的故事,邀请我们思考这些永恒的问题。
在青龙奖的聚光灯下,《哈尔滨》的艺术成就值得称赞,难能可贵的是,它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在信仰与使命间寻找道路的灵魂,以及在历史寒冬中依然不灭的精神之火。这团精神之火,穿越百余年时光,温暖和照亮当下的我们。
安重根于1909年3月26日从容就义,他的精神遗产继续影响着后世。2014年,教宗方济各访问韩国时,当地教会特别强调了安重根所展现的信仰价值。对许多韩国天主教徒而言,安重根已经是一位用生命见证信仰的先行者。
《哈尔滨》通过安重根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仰不能是在真空中存在的抽象理念,需要在具体历史处境中需要不断诠释与实践的生命之道。在殖民压迫的极端环境中,安重根试图在信仰价值与民族解放之间找到一条艰难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矛盾与张力,却因为如此,才显得真实而富有启示。
简单来讲,当银幕上的安重根最终在哈尔滨火车站扣动扳机,那声枪响既是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抗议,也是一个信徒在时代悲剧中做出的痛苦选择,是暴力形式下的和平渴望。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安徽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