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职场中“傻奸”的人?

作者: 毋忠毅
来源:福音时报
2025-10-28 08:36:01
分享与播放

不知道您在职场遇到过这样的人和现象没有?正常人看来他们精神好像有些问题,但是还挺聪明,“脸大”、“虎”、敢于“冲”。而在大多数的人只能做平常事情的情况下,这种人“顺风顺水”、“春风得意”、还挺吃香,有的甚至成为单位的部门负责人。

我们辽南地区把一个人的狡黠、爱算计、奸诈、只占便宜不吃亏等称为“奸”,与聪明、智慧不是一回事;把看似“二虎吧唧”,但又“奸”的人称为“傻奸”,有的时候甚至会说某某人“傻奸傻奸”的。对于这种人,大家往往都是敬而远之。

在职场生涯中,我做过普通的文员,做过部门的负责人,也做过单位的主要领导。我所经历过的,所看到过的这种“傻奸”式的人物确确实实有不少。有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使你都无话可说,甚至你还得表现出对他们的赞扬。比如当领导作出决策或者是讲话之后,他们对领导的吹捧,对领导的赞扬,简直达到了肉麻的状态。但是别人不能说的话,他们敢说;别人不敢讲的话,他们也敢讲,其他人还得假装赞许。还有他们太监似的讨好领导,各种献媚,但是又会对下属横眉怒目,使得你都没有话可说。这也体现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溜须总比骂人强”。

这种现象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呢?

“傻奸”现象在职场中确实普遍存在,而且这类人往往还混得不错。这并非一种单一的心理学现象,而是几种心理和行为模式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个现象:

一、 “傻奸”这个词的精妙分解

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矛盾统一的两面性:

1. “脸大”、“敢冲”的一面:

心理学解释:这接近于 “外倾性”人格特质的高分表现,甚至是某种程度的 “戏剧型”或“自恋型”人格倾向。他们注意力需求强,不害怕成为焦点,不害怕被指指点点,对负面评价的“心理过滤网”很粗,或者说“心理弹性”强,不容易感到尴尬和羞耻。

行为表现: 不惧权威,敢于提出想法,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敢于争取资源,不怕犯错出丑。这种“厚脸皮”让他们在机会面前不会自我设限,只要成功或达到目的,“爱谁谁”。

2. “聪明”的一面:

心理学解释:这体现了 “马基雅维利主义” (Machiavellianism,是一种以操纵他人、追求目标为导向且不受传统道德约束的行为倾向,揭示了人性中功利主义的一面)的一种表现。他们务实、冷静、注重结果,善于算计和利用规则与人际关系来实现个人目标。

行为表现:他们并非真傻,其“冲”的行为背后往往有精明的算计。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冲,冲谁叫板,以及冲完之后如何收场。他们的聪明在于对利害关系的精准把握和算计。

当“傻”的勇敢外壳和“奸”的精明内核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在职场丛林里很有竞争力的物种,甚至有点“大智若愚”的意味。

二、 为什么这类人“挺吃香”,甚至能成为领导?

这背后是职场(尤其是某些环境下)的运行逻辑在起作用,因为人一旦“脸大”了,就近乎“无敌”——毕竟大多数人还是顾及自己脸面的。

1. 能见度就是竞争力: 在庞大的组织里,能见度是获得晋升机会的首要前提。大多数“不好意思”的员工埋头苦干,像隐形的齿轮。而“傻奸”员工通过“敢冲”不断制造能见度,尽力去“表演”,让高层领导注意到他们的存在。管理者更容易记住和提拔那些“有声音”、“有动静”、“有表现”的人。

2. 他们做了“脏活累活”,解决了管理者的难题:很多棘手、跨部门、需要“撕破脸”去推动的事情,规矩的员工碍于情面不愿做。而“傻奸”员工不在乎,在领导为难和关键的时刻他们敢于去冲突、去争抢,客观上为团队或部门争取了利益,为上级扫清了障碍。上级可能内心不喜欢他,但需要他这把“枪”。

3. 结果导向环境下的“英雄效应”: 在很多以结果论英雄的公司,只要你能拿下订单、完成项目,过程中的“鲁莽”、“过格”或“不讨喜”可以被容忍,甚至美化为“有魄力”、“执行力强”。他们敢于承诺,并能调动资源(哪怕是强硬的)去完成,这符合某些管理者的短期业绩需求。

4. 对“不确定性”的驾驭能力:职场充满不确定性。规矩的员工倾向于在规则内老老实实地行事,而“傻奸”员工敢于打破常规,探索灰色地带。这种特质在需要开拓新业务或应对混乱局面时,反而会成为视为一种优势。

5. “奸”确保了他们的生存:如果他们只有“傻”和“冲”,早就被干掉了。正是因为他们“聪明”、“狡黠”,懂得察言观色、依附权力、邀功请赏、借力使力、规避责任,才能在一次次的“冲撞”中活下来,并把自己的行为转化为政治资本。

三、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需要综合定性

这可以看作是:

一种“职场达尔文主义”的体现:这是一种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移植到职场环境中的社会现象或理念。在某些组织文化中,适应环境、获得资源、生存下来的,不一定是能力最强或品德最好的,而是行为特质最匹配当前环境需求的。其本质上是对进化论的断章取义,它试图用单一的“生存竞争”逻辑来解释复杂的职场现象,却忽略了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等同样重要的因素。在这种畸形理念之下,不仅员工的身心健康面临巨大威胁,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因人才流失、创新乏力等问题陷入困境。

一种“印象管理”的成功案例:这是指个体通过有意识的行为调整、语言表达和形象设计,主动影响他人对自己形成特定认知的过程。他们成功地给自己塑造了“敢想敢干”、“有魄力”的积极人设,掩盖了可能存在的“鲁莽”、“自私”,甚至是有时候会为同事“挖坑”的负面形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用自己的包装博得众人和领导的喝彩。过度包装可能导致真实性丧失,引发信任危机;长期压抑真实自我,可能引发心理耗竭;动机不纯(如操纵他人)的包装,可能恶化职场风气。

一种组织内部的“合理投机”现象:“合理投机”(Rational Opportunism)是组织内部一种隐性且普遍存在的现象,指个体或群体在遵循组织基本规则的前提下,通过策略性地利用制度漏洞、信息差或激励结构的缺陷,最大化自身利益的行为;他们敏锐地发现了组织评价体系中的漏洞(如重显性贡献轻隐性贡献,重结果轻过程),并针对性地采取了最高效的策略。“合理投机”本质是组织与人性的永恒博弈产物——它既反映了个体的理性生存智慧,也揭示了管理制度永远滞后于实践需求的宿命。优秀的组织不在于彻底消灭这种行为(事实上也不可能),而在于将其控制在“可容忍的弹性区间”,并通过动态调整保持制度活力与人性需求的平衡。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管理的任务不是消除人性弱点,而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四、 给大多数“不好意思”的员工的启示

看到这个现象,不必单纯愤懑,也不要去完全效仿,而是可以理性地从中学习并且做好自己。你可能会在心里鄙视那种“傻奸”式的人物,甚至觉得他们有点“二”,但是他们确实成功了,你确实是在他的领导之下。那我们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

1. 习其“壳”,而非其“核”:不必学习其精于算计、可能损害长期信誉的“奸”,也不必厚着脸皮去表演。但可以借鉴其 “心理弹性”,适当锻炼自己的“脸皮”,该上前的时候就要上前,该往上冲的时候就往上冲,不能后退,不能是老畏畏缩缩的。不要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出错就放弃表达和争取的机会。你成功了,即使是“玩儿脸皮”,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因为你成功了。

2. 提升能见度是必修课: 努力工作很重要,但让工作被看到同样重要。定期向上级汇报进展,在合适的场合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贡献。不要相信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心灵鸡汤。有的时候在公开场合或在领导面前该表现你自己,该把自己所做的展示出来那就要展示,就要让大家看见,这并非是在抬高自己,作为一个基督徒,在职场这样做也是在荣耀神。

3. 需要有智慧地表达:“敢冲”不等于蛮干、不等于不要自己的尊严。你可以用专业、建设性的方式去提出不同意见,推动变革。这种“温和的坚定”同样有力量,且更能赢得长久的尊重。我们基督教新教的信仰,如果没有当初马丁·路德、没有加尔文等等这些宗教改革的先驱勇气和牺牲精神,我们能有今天吗?

4. 认清自己的价值观:职场成功路径不止一条。成为“傻奸”型领导可能获得短期成功,但可能伴随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内心的损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每个人有自己的性格和为人行事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扬长避短,选择符合自己性格和价值观的成长路径,一切仰望交托给祂,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做出业绩和内心平静。

总结来说,“傻奸”员工在职场的崛起,是个人特质与特定组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揭示了职场中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政治智慧、能见度和魄力同样至关重要的现实。要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一现象,不要一概排斥和贬损。倒是可以从中学习到“有用的内核”,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职场,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职场战略选择。

本文作者为福音时报特约撰稿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fuyinshibao2006)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福音时报以上内容的,福音时报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