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的房间里,98岁的老人静静躺在床上,生命如残烛摇曳。她望着坐在床边的儿子,泪水悄然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颊:“儿子啊,如果有来生,妈妈愿意做你养的那条狗。”
儿子愣住了:“妈,您说什么呢?为什么愿意做一条狗?”
老人哽咽着:“你们一开门看到狗的那一刻,比看到妈妈还要高兴。妈妈在你家时,连那条狗都不如啊。”
阳光照不进的心
老人回忆起在儿子家生活的日子:“原来身体还算硬朗的时候,我每天早上都要下楼走两圈,后来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就只能站在窗前。我多希望你们能扶我下去走走,哪怕用轮椅推我一下也好啊。我说想去外面晒晒太阳,你媳妇却说:‘坐在窗前一样能晒到太阳,出去挺麻烦的,我整不动你,就在这里晒吧!’”
儿子泪如雨下:“妈,您有这些想法为什么不早跟我说?”
“孩子,我不想给你添麻烦,不想影响你们夫妻感情。”
老人继续诉说:“我想买件新衣服,你们说老太太不出门,不用买了。可你们养的狗,却经常买新衣服、新玩具。妈妈跟你们一起生活时,小心翼翼不敢说话,不知道哪句就会说错,每天都活得担心又恐惧。”
最后的愿望与永恒的遗憾
随着病情日益加重,儿子来到养老院询问母亲还有什么心愿。老人平静地说,她其实特别希望能在自己家的床上走完最后一程,但家里早就明确告诉她:“绝不可能让你在家里走的。”原因很现实:如果老人在家中去世,房子会贬值,卖不出好价钱;而且家人害怕,觉得如果她在家里走了,会让人觉得她“天天都在那里躺着,实在太可怕了”。
这就是一位为家庭付出一切的母亲最终的归宿——连最后一点卑微的愿望,都敌不过一套房子的价值和家人的恐惧。
圣经的提醒与现实的反差
《圣经》以弗所书6章2节说:“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神将孝敬父母与他的祝福直接相连,可见这在上帝眼中何等宝贵。
然而现实中,又有多少父母正在经历类似的孤独与忽视?我们常常把最好的笑容留给外人,把最差的脾气留给家人;我们愿意为宠物花费时间精力,却对生养我们的父母吝啬陪伴。
《圣经》箴言23章22节告诫我们:“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不可藐视——多么直接的命令!当我们忽视父母的基本需求,当他们因为怕“添麻烦”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愿望,这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藐视吗?
孝顺的传承
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儿子说:“妈妈希望你从现在开始好好经营这个家,希望你们俩都好好的。你们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你们的孩子也在你们身边慢慢长大,一定要教会他们孝顺。妈妈害怕你到晚年的时候像俺一样。”
这话语中,没有怨恨,只有无尽的关切与提醒。即使受到如此对待,她仍然希望儿子未来不会经历同样的痛苦。
《圣经》提摩太前书5章4节指导我们:“若寡妇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便叫他们先在自己家中学着行孝,报答亲恩,因为这在神面前是可悦纳的。”信仰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在家庭关系中活出来的见证。
反思与行动
这个故事之所以刺痛人心,因为它可能正以不同形式发生在无数家庭中。当我们为事业拼搏、为子女奔波时,是否忽略了那双期盼的眼睛?当我们不耐烦地打断父母的唠叨时,是否想过他们心中的失落?
耶稣责备法利赛人说:“你们藉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马太福音15:6)今天,我们是否也用自己的“合理理由”——工作太忙、生活压力、代沟难越——废掉了神要我们孝敬父母的明确诫命?
老人的遗言不是控诉,而是爱的最后提醒。她用自己一生的委屈,为儿子、也为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孝敬父母不只是责任,更是蒙福的途径;不只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神的明确命令。
趁父母健在,还来得及让我们回家看看父母,听他们聊聊家常,陪他们散散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永远的遗憾,更不要让父母觉得,在他们付出一切之后,晚年却连一条狗都不如。
因为在那位创造天地、设立家庭秩序的神眼中,每一位父母都当被尊重、被爱护、被珍惜——直到最后一刻。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广东一名牧师。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