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基督教公益慈善主题日,北京朝阳堂的张军喜牧师以“心田有爱,善果芳香——从怜恤之心到兼爱之行的生命实践”为题,带领会众们深入探讨了基督徒如何在世间实践真正的善与爱。
在证道的开始,张牧师首先指出了当前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当今社会,亲情变得淡薄,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暖关怀,人们不再愿意提供情感价值,社会普遍陷入孤独的状态。“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不能够友爱地共存呢?为什么我们之间不能够有温暖的理解和关怀呢?”张牧师引用了奥古斯丁的观点,指出了塞住人怜悯之心的三大人性原因:1.自私,自私导致人们放弃了原有的坚守。2.骄傲,魔鬼因骄傲而堕落,人因骄傲追求与神一样的地位和权柄,最终离开了上帝。这种骄傲让人渴望成为权力机构最顶端持有者的心,最终成为了行善的拦阻。3.贪婪,贪婪让人类过于索求,人们在生活的需求里不因为得到而满足,反而因为贪婪产生不满。牧师通过这三个原因,总结了人们缺失了行善的本质:“当一个人的心被自私、骄傲和贪婪占据时,他就会变得冷漠、无情,最终丧失行善的能力。因此,社会的冷漠并非是因为缺失了善良,而是缺失了行使善良的能力。”
关于“何为善”,张牧师从圣经和中国传统文化两个维度进行了解读。通过耶稣与青年财主的对话,他指出在人性层面没有至纯的良善,唯有神是全然良善的根源。人起初按神的形象和样式被造,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但罪恶的侵入破坏了这善。因此,人需要与神恢复连结,才能充分活出里面那份从神而来的善的属性。同时,牧师也提到了中华文化中“上善若水”与圣经中的教训存在相通之处,指出了“行善不为标榜”。他引用《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智慧,并联系耶稣“左手做的事不让右手知道”的教导,指出真正的善是柔韧而有能力的,它甘处卑微,滋养他人却不与万物争荣。基督徒的行善,是为了见证生命中的善意力量,而非像那青年财主那样标榜自己。这些都指向了善其实本应该是具有利他、谦卑、不争的崇高品质。
牧师指出,行善的根基在于爱,但这份爱并非世间的那种有条件的爱。牧师解释说,人世间的爱往往可能暗含利益的交换,如“母爱伟大”可能存在“养儿防老”的期待;得到帮助时却往往以“不用,不用”回绝,只因害怕这个帮助是有目的性的,今后可能要归还。随后,牧师解释了爱的核心——十字架。十字架本是残酷的刑具,却因耶稣基督无罪却为世人的罪甘愿舍命,而成为了神圣之爱的最高表达。这种爱在希腊文中被称为 “Agape” ,即圣洁、纯全、无条件的爱。这份爱不求回报,在罪人还在与耶稣为敌时就已然给予。
那么,爱的源头是什么呢?牧师强调,人若要以持久且纯粹的力量行善,就必须将根基扎在这种“Agape之爱”上。这份“Agape之爱” 源于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它超越了人性的局限。正是这份无条件的爱,赋予了教会给予温暖、不求回报的特质,使之能抗衡社会中冷冰冰的、价值交换的爱。
既然有了爱的根基,那么如何正确的行善,使得“善果芳香”呢?张牧师通过几个生动的例子来引发会众思考:面对掏出二维码的乞讨者,无条件的施舍是帮助了他还是助长其惰性?援助非洲的蚊帐被改作裙子,这样的善行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果效?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纵容,这份善爱为何常常换不来好结局,反而酿成“升恩斗仇”的苦果?对此,张牧师给出了智慧行善的方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有时,直接的物质给予不如提供劳动机会或谋生技能。张牧师以“儿童通过帮助卸货换取食物”的故事表明,让受助者有尊严地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远比不劳而获更能带来生命的甘甜与荣誉感。
牧师在证道的最后劝勉教会的众弟兄姊妹:“要将生命的根基建立于基督那无条件的‘Agape之爱’之上,用自己行善的能力推己及人,用善的属性影响周围的人,将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用善投身于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