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节又要到了,按照往年的情况,许多教会应该早就准备好相关的事宜了。但今年教会操办敬老节的氛围似乎并没有往年那么浓厚。
上个主日,我在某农村教会讲道后,负责人和我“吐槽”,今年敬老节教会不想过了,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原来,是因为教会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从以前的60周岁以上提升到70周岁以上,这个看似微小的调整背后,是教会人力与财力的双重压力。
以往,教会里还有不少中年信徒能主动承担起敬老节的筹备、接待和服务工作,比如布置场地、采购物资、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等。但现在,这些中年信徒要么随着子女外出务工,常年不在本地;要么自身也逐渐步入老年行列,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而年轻一代的信徒数量增长缓慢,即使有一些年轻人,也大多因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教会活动的组织中来。至于财力方面,随着需要慰问老年信徒的礼物份数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长期下来,教会原本就不宽裕的奉献款在这方面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让负责人感到捉襟见肘。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在大多数的农村教会中,每个主日的奉献款也不过七八百,一个月也就三千多元。这些资金除去日常的水电费、每年的房屋鉴定费、还要承担物资损坏更换及维修等费用,这给教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挤出额外资金用于敬老节等大型活动,几乎成了奢望。在圣诞节和春节还好,随着教会人员的增多也提供了不少的奉献款。可类似敬老节这样的活动,实在是入不敷出。
教会负责人常常需要在各项必要开支间反复权衡,甚至不得不削减部分常规活动的预算,才能勉强应对敬老节的额外支出。这种资金上的窘迫,不仅限制了活动规模和慰问品的质量,也让教会在关爱老年信徒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服务。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影响到教会在信徒心中的凝聚力,让那些期待关怀的老年信徒感到些许失落。
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敬老节这样的节日呢?
面对敬老节这类中华传统节日,如果教会只字不提,也不是一件好事。但若是大肆举办,也会有很大的压力。对此,我们一定要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节日只是提醒,其意义对我们更加重要。敬老节的初衷是什么呢?是为了唤起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与尊重,传承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对于教会而言,更应透过节日的形式,将基督的爱与关怀落实到日常对老年信徒的陪伴与服侍中,而不是单纯依赖节日期间的集中活动来体现关爱。
真正的敬老,不在于节日当天送上多么丰厚的礼物,而在于平日里是否能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是否能在他们身体不适时及时伸出援手,是否能让他们在教会这个属灵大家庭中感受到持续的温暖与归属感。如果只是在节日时热闹一阵,节后便对老年信徒的需求漠不关心,那么节日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形式化的敷衍。因此,教会首先要明确,敬老节是一个契机,提醒我们要将敬老的意识融入教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关爱成为一种常态,而非一时的任务。
第二,关心比礼物更加重要。好多教会将敬老节的意义全部集中于发放的礼物之上,但其实,关心、陪伴比礼物更加重要。老年信徒随着年龄增长,往往更需要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支持。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耐心的交谈,或是在他们行动不便时主动提供的帮助,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传递出的关爱远比物质礼物更加深刻和持久。教会可以组织年轻信徒与老年信徒结成关怀小组,定期进行探访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和信仰上的需求,分享信仰历程中的见证与感悟。通过这样的陪伴,不仅能让老年信徒感受到被重视和被需要,也能让年轻一代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宝贵的信仰经验和人生智慧,促进教会不同年龄段信徒之间的生命联结,使教会真正成为充满爱的属灵共同体。
教会对敬老节的理解不应当只是在敬老节这一天,更需要将这份关怀融入日常的教会生活中。平日里,教会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关怀热线,方便老年信徒随时表达需求;在主日聚会后组织简短的茶话会,让不同年龄段的信徒有更多轻松交流的机会;鼓励年轻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为老年信徒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协助购买生活用品、陪同就医等。只有将敬老从单一的节日活动延伸为持续的行动,才能让老年信徒时刻感受到教会大家庭的温暖,真正体现出教会对他们生命的珍视与关爱,也才能让敬老的精神在教会中扎根生长,成为教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江苏一名传道人。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























